Contact us联系我们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汇贤大厦D座10层
  • psych@ruc.edu.cn
  • 010-82509716

学生交换

  /   首页/   国际交流/   学生交换

心理学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情况

Next Prev 发布时间:2017-06-16  浏览次数:

心里乐翻天---趣味知识竞赛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月的特色活动。心里乐翻天由学校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理学院承办,旨在人大学子中传播心理知识,增强我校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满足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心里乐翻天面向全校同学,每年有上百名同学参赛。经过初赛海选的浪里淘沙,通过的同学有资格组队参加复赛。经过多轮比试,在激烈的竞争过后,只有4组同学能够最终进入决赛。每年五月的决赛更是吸引了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前来观赛,相信多多少少也能改变许多同学过去对心理学“美剧式”的认识。

心里乐翻天活动也是我系本科生专业课学习的第二课堂。心理系的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编写试题、设计赛程、直接参与整个知识竞赛的活动运作;心理学系老师们则担任了知识竞赛的高级顾问,对试题提出修改建议与指导意见,从而避免了知识性错误,保证了“心里乐翻天”的专业性。每年决赛,大多数的心理系老师都会出现在现场,对部分难题现场讲解,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所有的同学展现了心理学的魅力。

对于知识竞赛而言,充实的题库是活动的基础,每年心里乐翻天都历经了初赛、复赛和决赛,需要编写大量的问题。经过一届届的传承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题库,而且每年主要负责的心理系同学都会进行筛选和补充。同学们用多种形式将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案例编成趣味性问题,用这样的方式让其他专业参加比赛的同学更加直观得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

然而,限于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于学科不够成熟的理解,出的题目质量时好时坏、良莠不齐,此时就需要老师们挺身而出,进行修改和指导。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15年的决赛题目有将近60题,包含了选择、判断、问答、视频等各种题型,出题同学费劲心力终于达到了要求,但是对于有些题目并不自信,便求教了韦庆旺老师,请他审阅试题。没过两天,韦庆旺副教授就给了仔细完整的回复,确认了每道题的正确性、标出特别好的以及需要删除的题目、给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提出避免生硬的知识性挖空选择题,站在选手和观众的角度多考虑,增加带有背景介绍,生动活泼的案例,方便非专业同学答题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播心理学知识,增加趣味性,并且从其他资料中挑选了两道示范题辅以说明。这样的修改也增加了观赛同学的乐趣,促进了台上台下同学们的沟通交流,改善了活动的体验。

在比赛时,有些题目的个别答案超乎常识的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题目,让同学们有切切实实的收获。比如,有一道选择题:下列哪种学习方式可以掌握知识最持久?答案是过度学习。答案一出,好多同学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仿佛颠覆了以往的认知。老师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对于记忆学习而言,在你已经能够记诵之后再进行学习,可以增加记忆的持久程度和熟练程度,相对的,学习的程度只是刚好记住的话会更容易遗忘。即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也解开了学习的误区。

除了教师的解惑,在心里乐翻天活动的最后还有教授互动的环节。每年都会有至少一名教授来决赛现场作为评委对整场比赛做点评总结,分享自己的观点。2015年伍锡洪教授更是凭借平易近人的亲切、睿智风趣的点评、恰到好处的肢体表达以及一口”港味”普通话收获了许多掌声和不少的“小粉丝”。伍锡洪教授首先点评了整场比赛紧凑丰富的答题环节和良好的观众体验,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赛制中存在的漏洞。随后和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学习心理学的经历、对心理学的理解、对心理学发展的看法、对心理学知识在同学们中广泛传播的真挚期望。伍老师的讲话升华了整场活动,让在座同学、特别是心理系同学都受益匪浅。

心里乐翻天作为理学院的品牌活动,为全校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交流心理学的平台。也给了心理学系的同学一个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的机会,深入得感受心理学,而不是仅仅掌握刻板的知识;发现其中的乐趣,提高对学科的自信心,并且更广泛得将这种兴趣传递给更多人。与此同时,老师们课后的指导、分享以及交流不但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更加直接得影响同学们的学科认识、丰富了学习体验。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