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拓展心理学系老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于2022年3月29日于线上举办了“求是讲座”第二讲活动。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王亮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人类空间导航的神经振荡机制》的学术讲座。心理学系副系主任温晓通副教授主持了讲座,约50位老师、硕博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王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理心理学,2013-02~至今,曾获两项专利(多通道高频非侵入式精确定位神经刺激系统、一种多通道电刺激场强空间分布测量),是该领域的拔尖人才,发表了近40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讲座主要从三个模块展开。首先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导航行为入手, 阐述其起源和研究尺度。王亮教授指出他们的研究团队主要是从介观层面关注网格细胞,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为被试展开一系列研究,基于颅内脑电技术拟探讨人脑Theta振荡与空间导航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Theta振荡与空间导航行为密切相关,其强度呈现类网格模式,网格表征的强弱可以预测导航行为;人脑内测前额叶皮层存在导航依赖类网格表征,且与内嗅皮层的网格表征存在跨区一致性和同步性。
第二模块中,王教授把视角指向视觉刺激相位编码,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路径整合也具有类网格表征,并且环境线索可以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局部地标线索会影响类网格表征。第三模块探讨了情绪的调节作用,得出结论:杏仁核-mPFC的活动同步性显著增加,背内侧前额叶的theta振荡显著早于杏仁核theta活动,并且杏仁核theta振荡的动态变化可以预测基于模型的学习率变化,丘脑前核深部电刺激可以提升工作记忆精度。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踊跃与王亮教授提问互动,就国内颅内研究的现状与难度、环境线索的实验设计细节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王亮教授此次讲座为我们介绍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前言顶尖的期刊,为基于人类的数据研究(脑内电生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应用的贡献,比如脑机接口、病人康复等,王亮教授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手段和洞察视角,扩展了师生的视野,开拓了师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