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心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思考与路径 系列高层论坛(第四场)圆满召开

2023年4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举办了“心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思考与路径”系列高层论坛的第四场,本场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面向心理学系全体师生以及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开放,吸引了众多听众。

本场论坛邀请到的两位发言嘉宾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心理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张积家教授,以及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李静教授。本次论坛由我系民族心理学科组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陈立鹏教授主持。心理学系系主任胡平教授以及我系部分师生出席参会。

张积家教授以《新的语言关联性理论:论语言对认知和人格的影响》为题,向我们介绍了三十余年间其课题组对语言与认知、人格的关系,并在研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语言关联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塑造大脑,进而影响认知和人格,即“语言塑造民族”。首先,张积家教授重点阐释了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及相关支持证据。语言影响认知方式,即习惯的思考模式。语言影响认知的途径和过程包括影响认知策略、认知过程的难易,认知结果等方面。语言不仅影响记忆(直接语言效应),还影响知觉(间接语言效应),甚至决定思维。语言不仅影响认知结构,还影响认知功能、认知能力。其次张积家教授详细解释了语言对人格的影响,系统阐释了语言如何影响自我、自尊、文化倾向性、文化适应性、人格结构、人格理论和人格特征,且影响族群之间的认同。最后,张积家教授依据上述丰富研究成果提出原创理论,总结认为语言对认知和人格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理论创新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话语体系有重要作用。

李静教授以《文化与认知:民族心理学的视角》为题作报告。首先,李静教授分享了她个人在彝族、羌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调研的经历与感悟。其次,李静教授从心理学对认知的研究出发,分析文化与感知觉的关系,并从中国本土的资料出发分析影响民族认知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展示出文化与认知研究的中国资料。最后,李静教授详细阐释了民族认知的三个心理维度,即认知框架、认知选择性、认知方式。李静教授表示,心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寻找心理现象的现实表征,揭示心理过程,从而在心理学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建构心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两位嘉宾发言结束后,师生们踊跃发言提问,与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获益良多。

陈立鹏教授对两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进行主持总结,他认为从两位嘉宾的研究历程、研究经验、研究成就来看,充分证明民族心理学应加强实验法和田野调查法的结合应用。胡平教授首先感谢两位老师做出的精彩报告,并跟同学们说明,两位老师就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典型案例,两位老师从事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要研究中国问题,这样的精神和行动都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随后胡平教授进一步指出,张积家教授的报告中体现的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与李静教授的报告中体现的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的对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心理学的多种建构方式,两位老师都提到的中西文化的对话、中国文化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等,是形成共同体理解、构建共同体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研究者一方面要向世界优秀的文化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解决中国具体实践中的问题。胡平教授最后鼓励广大师生向两位老师学习,要立足高远,有理想,下得了功夫,忍得住寂寞,在构建心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汇贤大厦D座10层

邮编:100872

电话:010-82509716

邮箱:psych@ruc.edu.cn(心理学系)

          jyxldw@163.com(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