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科学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科学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推进社会心态培育和人民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社会心理科学则为这一重要工作提供了学理的支撑。为促进政策实践与学科发展的对话,2025518日,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科学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校友学科发展论坛”分论坛之一,主办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支持单位为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黄长群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主旨报告。华夏时报社副社长闫洪丰,河南省驻马店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组长王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全国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俞国良,山西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心理学教授王兴超,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辛自强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社会心理服务部主任程万军,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樊召锋,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乔红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教授乔艳阳出席论坛并参与圆桌对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师生及校友1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



黄长群在开幕致辞中对论坛的举办致以热烈祝贺,指出社会心理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社会稳定。她强调,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加速期,心理学科需以更开阔的视野,为落实“健康中国” 战略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辛自强在主持开幕式时对莅临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对心理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学科需进一步突破理论瓶颈,推动心理学研究与国家战略要求的深度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贡献人大智慧。

 

主旨报告——政策声音:对学科建设的要求



黄长群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社会心理服务是一个接续递进的过程,社会心理服务要基于社会治理视野、国际健康治理视野、中华传统健康文化视野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实现从“平安”到“心安”的社会治理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的新格局。



闫洪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强调文化文明主要通过教育来传承,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四个象限创新性地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的具体思路。



王兴作题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积极促进事心双解》的报告,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提升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

 

主旨报告——学科视野:对政策实践的启示



俞国良以《心育的跨学科基础应用研究》为主题,分享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政策研究、学科融合研究、经典理论思想研究等七方面的跨学科应用研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焦点访谈研究和主题访谈研究两个科普工作,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格局。



王兴超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发展》报告中,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剖析了乡村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并提出要以供给侧不平衡为切入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景加强心理服务研究,探寻破解乡村儿童心理困局之策,完善乡村儿童健康发展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



辛自强在题为《社会治理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服务》的报告中指出公众对心理学存在部分刻板印象,未来心理学学科要实现从个体心理到社会治理的跨越,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治理的“内生”心理学问题和心理内涵,以创造新知识、开辟新路径的方式去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发现新机遇。

 

 

圆桌讨论:链接政策与学科——人大心理学何为

 

主旨报告后,与会嘉宾围绕心理学与国家政策结合、学科应用场景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程万军指出强调心理学需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政治治理的压力传导机制,到经济领域的行为决策、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安全,均需要心理学视角破解实际问题。樊召锋以对航天工作者的调研发现为例,分享心理学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应用,强调心理学应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人的赋能”,挖掘个体动机与潜能。乔红霞结合军事心理学实践,指出心理学需突破“量化研究至上”的局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干预智慧,加强传统心理技术与现代学科的融合创新。乔艳阳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构建中国自主的理论框架与话语体系,呼吁加强跨学科协作,在政治学、社会学框架下拓展心理学的政策分析视角。

此次论坛上述三个环节分别由辛自强、温晓通、董妍三位教授主持,凝聚了学界与业界的智慧,为心理学服务国家战略厘清了路径,也为人大心理学系的未来发展锚定了方向——以跨学科融合为动力,以本土化创新为内核,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未来,人大心理学系将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持续倾听学界与社会声音,深化与各界的协同合作。立足学科优势,聚焦“由心而治” 的治理目标,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服务人民心理健康、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持续彰显学科价值,开创人大心理学发展的新机遇。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汇贤大厦D座10层

邮编:100872

电话:010-82509716

邮箱:psych@ruc.edu.cn(心理学系)

          jyxldw@163.com(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