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2日,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2018学术年会暨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承办,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心理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协办。
围绕“多元视角的文化心理学:对话与融合”这一论坛主题,三十多位来自国内外在文化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卓越成果的专家学者,就本土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社会变迁与全球化应对、中华民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认知神经科学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度对话。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众多非西方文化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超越西方文化的主导,以平等的方式交流融合,必定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而结合国际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前沿,在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助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应用的贡献,则是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责任担当。
11月1日上午8:30,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胡平教授的主持下,论坛拉开了帷幕。
中国心理学会傅小兰理事长代表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的上级主管单位,首先致辞对本次论坛表示热烈祝贺。她从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心理学会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申请过程。
她指出:“在我国当前文化复兴的政治和经济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心理学步入世界学术舞台并不断彰显起作用的学科发展背景下,文化心理学的重要性较以往更加凸显。”傅小兰理事长在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和心理学系在申请和筹建文化心理学专委会方面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工作提出新的期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结合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文化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拓展,从我们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一带一路”的倡议、民心相通,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都需要文化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贺耀敏充分肯定了心理学系在结合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综合优势及文化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民族与文化心理学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代表学校表示在硬件资源和跨学科支撑方面大力支持文化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郭岩主任和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原副司长吴金光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期待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能够更好地通过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帮助国家科学决策,在智库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前主席彼得•史密斯回顾了文化心理学对美国心理学的挑战,强调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学研究必将有助于对人类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认为中国心理学会成立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聚焦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和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国际应用心理协会前秘书长韩布新、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汪新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钟年、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罗跃嘉,也分别致辞,一致表达对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和本次论坛的祝贺,一致表达对推动文化心理学研究新发展的期待。
历时一天半的学术研讨,充分展现了文化心理学多元视角的对话与融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翟学伟教授从面子的本土研究社会规则的本土分析入手,对耻感文化进行了具有解释性典范的理论建构;曾任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主席的彼得•史密斯教授认为,可以用更契合东亚社会的面子文化概念,细化和替代简单对应西方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概念。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韩世辉教授系统介绍了文化认知神经科学如何通过运用脑成像的手段考察不同群体文化差异的脑机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回顾了文化与认知研究的历史,指出文化差异研究对于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张积家教授认为,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应该发掘基于56个民族的“中国智慧”总和,来讲好“中国故事”。
美国堪萨斯大学传媒系的张雁冰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分别指出,多途径的文化接触和开放的全球化取向,有利于缓解当前逆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不和谐因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费拉里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的本德尔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蔡华俭研究员、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吴艳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俊秀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彭泗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喻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汪凤炎教授等近十位报告人,轮番登场,报告主题涵盖了文化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传统文化的认知机制、道德的文化差异、着眼于社会实践的文化研究等等文化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这些看似多元而广泛的对话,以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筹建为契机,恰恰可以融合为建构中国文化心理学共同体的本质内核。
在以“中国文化心理学学术共同体建构与历史担当”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前主席伍锡洪教授、中山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景怀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昌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尹可丽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筹)主任郭永玉教授,从国际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人类学、中国心理学建构、民族学、人格心理学等多种不同角度,各抒己见,表达了对新时代背景和心理学学科发展新形势下对文化心理学的共同关注。
11月1日晚间,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筹委会的委员对专委会的筹建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胡平主任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的特色,国内学界有关申请成立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历史渊源,以及最终倡议和联合发起申请的过程等三个方面对申请成立的背景进行了介绍。接着,筹委会的会员们逐一介绍了自己从事文化心理研究的经历和体会。最后,与会委员畅所欲言,就如何开展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的工作和如何促进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可以从搭建专门学术交流平台、设立专项开放课题、推进教材和期刊建设、加强开放性理论与方法培训等几个方面拓展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的工作。
本次论坛吸引了近500名参会者到现场聆听和讨论,不时有听众与报告人的观点产生对话,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本次论坛还通过网上直播的方式引起数万网友的观看,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