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研究速递】公平决策+脑神经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买晓琴团队揭示“个体 / 群体”框架下不公平分配的认知神经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买晓琴团队在《NeuroImage》期刊发表题为 “Same allocation proposed by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elicits distinct response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neural oscillation” 的研究论文,阐明了相同的资源分配在个体与群体两种框架下会引发截然不同的行为与神经反应这一重要现象,为深入理解社会互动中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群体不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1.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既要与单个个体打交道,也要与不同规模的群体进行复杂互动。已有研究结果显示,面对相同信息(如慈善捐赠诉求),人们对个体框架的反应和对群体框架的反应并不相同。然而,这种差异在资源分配的公平决策情境中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背后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是什么,仍然不清楚。

本研究聚焦的问题是同样的不公平分配,若来自于单个个体或由多人组成的群体,是否会在行为层面与脑活动上引起显著差异?通过探究在面对个体或群体提议者的分配时,接受者对公平与不公平分配信息的动态加工过程,本研究厘清:在被个体或群体不公平对待时公平决策的差异。本研究为公平相关的社会行为调控与政策设计提供新的洞察。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改编自经典最后通牒博弈的第二方惩罚任务(second-party punishment task范式。24名被试分别扮演接受者,而提出分配方案的提议者则可能是个体群体(由多人组成)。实验任务共350 轮分配,每轮分配都呈现每个个体在本轮次收入最多为12 个代币的分配方案,涵盖12-0[个体提议者/群体提议者(每人)-接受者]11-110-27-56-6等不公平或公平分配。在每一轮中,除了由提议者分配的代币,两种角色的每个人都有6个代币作为初始资源。被试(即接受者)每一轮要做的决策是在面对不同提议者(个体/群体)提出的分配方案时,决定是否使用初始资源的整数个代币去扣除提议者的代币。扣除比例为被试每拿出1个代币,提议者每个人会相应地减少3个代币。被试的决策形成具体的惩罚率及惩罚量等行为指标。另外,我们还采用 EEG,重点采集从分配方案呈现前后-200800 毫秒内的脑电数据,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RP)与时频分析(alphatheta 等频段)来捕捉大脑加工过程。



1 实验设计

2 第二方惩罚任务的单次试验示意图

3. 主要研究发现

 行为结果显示,若分配方案来自于群体,被试者整体的惩罚率高于来自个体时,但在惩罚量上没有显著区别。



3 提议者类型与分配公平性对惩罚额度、惩罚率与反应时的影响

神经结果显示,在早期自动加工阶段,群体提议引发更大的 AN180-160 ms),说明群体(相对于个体)在非常早的时间窗就能吸引接受者更多注意;当个体(相对于群体)提出公平分配时,会诱发更大的 P2(180–280 ms),这表明个体提出的公平分配方案比被试预期的更好;在个体条件下,不公平(vs.公平)诱发更弱的alpha功率(0–250 ms, 8–10 Hz),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被试会更加警觉,为随后的公平决策做好准备;在中期加工阶段,群体提议的不公平分配激活了更强的内侧额叶负波(MFN, 270–320 ms)以及右额区theta振荡(250–350 ms, 4-7 Hz),表明被试在群体条件下感受到的潜在威胁或冲突信号更强,并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评估;在晚期精细化加工阶段,在不公平情境中,群体(vs.个体)诱发更大P3320-460 ms),加工群体不公平分配(vs.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个体(vs.群体)条件诱发更弱的顶部alpha功率(350–650 ms, 8–10 Hz),这可能是因为个体更容易激发被试的共情。



4 FCzPz电极点的ERP总平均波形图、各脑电成分的波幅均值柱形图与地形图



5 CzF4Pz电极点的总平均时频图(A),中央部α、右额部θ和顶部α频段功率均值柱形图 (B)和地形图(C)

4. 主要结论和学术价值

通过整合行为数据与脑电信号,本研究证实:对同样的不公平分配,人们在面对来自群体的提议时,会投入更多注意并激发更强的认知冲突和高阶评估。这些发现丰富了社会认知领域中关于个体 / 群体框架效应与公平决策机制的理解,为后续研究个体群体互动中的不公平行为处理提供了新的神经证据。另外,该研究为完善公平决策和社会规范执行的神经模型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撑。在实践层面中,这些发现不仅适用于一对一的人际交往,也适用于多人交往,能为促进社会公正、改善冲突解决和促进合作行为等方面提供了见解。



论文信息
题目:Same allocation proposed by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elicits distinct response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neural oscillation

期刊:NeuroImageIF = 4.7SCIJCR Q1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24.120565

作者:陈沛琪(第一作者),刘思祺,张银玲,秦绍正,买晓琴(通讯作者)

引用:Chen, P., Liu, S., Zhang, Y., Qin, S., & Mai, X. (2024). Same allocation proposed by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elicits distinct response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neural oscillation. NeuroImage, 290, 120565.

原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3811924000600


联系方式

学术合作:maixq@ruc.edu.cn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汇贤大厦D座10层

邮编:100872

电话:010-82509716

邮箱:psych@ruc.edu.cn(心理学系)

          jyxldw@163.com(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