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研究速递】虚拟自然接触+亲环境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陶灿等揭示接触熟悉的虚拟自然环境促进亲环境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陶灿等在期刊SustainabilityIF=3.3SSCIJCR Q2)上发表题为“Exposure to Familiar Virtual Nature Promote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xperimentally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Nature Connectedness”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接触熟悉的虚拟自然环境对促进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实验检验了自然关联性的中介作用,为可持续行为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正文

1.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关于虚拟自然接触对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往研究存在不足:其一,已有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其二,亲环境行为的测量方法可能存在效度问题,如难以与合作行为明确区分;其三,环境熟悉度作为关键因素,在虚拟自然接触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其四,现有关于自然关联性中介作用的研究多采用横断面设计,难以确立因果关系。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核心研究问题:(1)与不熟悉环境相比,接触熟悉的虚拟自然环境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亲环境行为?(2)自然关联性是否在熟悉的虚拟自然接触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通过2个研究(包含4个子实验)进行检验。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Klein等人(2017)基于多项式加工树模型(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MPT)开发的更优物品博弈(Greater Good GameGGG)测量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如图1所示,该模型中的参数 e 代表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参数 s 代表自私行为水平,该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以往研究中难以区分亲环境行为和合作行为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双重随机化实验设计,分别操纵自变量和中介变量,检验自然关联性在虚拟自然接触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1 更优物品博弈的多项式加工树模型示意图

研究1为被试间设计,研究1aN = 138)和研究1bN = 128)分别检验了自然(对比城市)和熟悉自然(对比不熟悉自然)接触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2旨在检验自然关联性的中介作用,研究2aN = 132)为被试间设计,操纵虚拟自然接触的熟悉度,检验其对自然关联性和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2bN = 34)为被试内前后测设计,通过自然漫步干预自然关联性,考察其对亲环境行为的因果作用。

3. 主要研究发现

研究1a结果显示,观看自然图像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亲环境行为。具体而言,自然组的亲环境选择(PEB = 0.42)比例高于城市组(PEB = 0.23)。模型分析表明,代表亲环境行为的参数e在自然组(e自然 = 0.53SE = 0.031)显著高于城市组(e城市 = 0.37SE = 0.032)。拟合结果表明当前模型拟合度优于基线模型(ΔG²&#x0;&#x0;&#x0;&#x0;&#x0;&#x0; = 13.14p < 0.01)。

1 GGG中的行为选择比例以及参数估计

研究1b结果进一步发现,熟悉自然组的亲环境选择(PEB = 0.47)比例高于不熟悉自然组(PEB = 0.32)。模型分析表明,熟悉自然组的亲环境行为参数(e熟悉=0.58SE=0.0031)显著高于不熟悉自然组(e不熟悉=0.45SE=0.032),拟合结果表明当前模型拟合度优于基线模型(ΔG²&#x0;&#x0;&#x0;&#x0;&#x0;&#x0; = 7.53p < 0.01)。

2 GGG中的行为选择比例以及参数估计

研究2a 考察了熟悉度对自然关联性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回归分析显示,接触熟悉的自然环境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自然关联性(β = 0.90t(129) = 4.58p < 0.001),并显著促进亲环境行为(β = 0.11t(129) = 2.54p < 0.05)。

3 组别对自然关联性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研究2b 通过实验干预再次验证了自然关联性对亲环境行为的因果效应。自然漫步干预后,参与者的自然关联性显著提升(M前测 = 4.44SD = 1.46M后测 = 5.26SD = 1.46t(33) = &#x0;&#x0;&#x0;&#x0;&#x0;&#x0;&#x0;&#x0;2.31p < 0.05)。同时,亲环境行为参数e也显著增加(M前测 = 0.33SD = 0.30M后测 = 0.63SD = 0.33t(33) = &#x0;&#x0;&#x0;&#x0;&#x0;&#x0;&#x0;&#x0;4.38p < 0.001)。

4 前测和后测结果比较

4. 主要结论和学术价值

研究发现,接触虚拟自然环境能提升个体的亲环境行为,且熟悉的自然环境比不熟悉自然环境效果更佳。同时,自然关联性在熟悉的虚拟自然接触与亲环境行为间起中介作用,表明环境熟悉度是影响虚拟自然接触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关键,自然关联性是其重要心理机制。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虚拟自然环境熟悉度”的概念,为解释自然接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的不一致性提供了新视角,进一步拓展了亲环境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范围。同时,研究采用更有效的行为测量方法和更严谨的中介效应分析设计,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

5. 应用前景

本研究揭示了熟悉的虚拟自然环境对自然关联性的提升效应,以及其对亲环境行为的促进潜力,为环境教育与宣传、城市规划及数字媒体应用等领域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在环境教育与宣传方面,应侧重于使用与目标受众生活经验相关的自然场景(本地化自然场景),以更有效地提升其环保意识和行为。在城市规划方面,融入居民熟悉的绿色空间将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自然关联性。此外,在数字媒体应用领域,可开发具有高生态效度的沉浸式的、高熟悉感的虚拟自然体验作为环境教育工具,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信息
▎题目:"Exposure to Familiar Virtual Nature Promote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xperimentally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Nature Connectedness"

▎期刊:SustainabilityIF=3.3SSCIJCR Q2, 2025, 17(4), 1482

DOI10.3390/su17041482

▎作者:陶灿(第一作者),肖惠文(第二作者),王鲁晓(第三作者),辛自强(通讯作者)

▎原文连接: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7/4/1482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汇贤大厦D座10层

邮编:100872

电话:010-82509716

邮箱:psych@ruc.edu.cn(心理学系)

          jyxldw@163.com(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